close

A: 你要不要也去當記者啊?
W:怎說?

A:你涉獵廣, 會問問題,有邏輯, 有想法
W:不過我當記者的最大先天缺陷就是主觀意識太強  

A:新聞本來就是把主觀意識包在像客觀的事實裡面, 為了傳達某些資訊和想法的方法,我是指"新聞學"
W:真的嗎  我覺得問對的問題真的很難,就像黃金敲門磚

A:是不是因為你看事情越"清楚",就越發現事情模糊的地方,也就越不清楚哪個才是最重要的..?
W:其實常常是自己收集一些資料後,就自動下了判斷,而那些所謂的回答,就變成了支持或反對的意見,其實這樣不是很好,先入為主的報導非常容易產生偏頗

A:我一直覺得是技術問題,連做實驗取數據都是,設計哪種實驗,能表示的意義本來就會有限制,不會表現出全部的物理
W:不過你說的很有趣,因為在問答之間無法產生邏輯縝密的論述,所以在很難會有一個發言能滿足所有發生的問題,因此要有能力去挑出所謂能滿足核心問題的回答(即便在小地方有瑕疵)是很難的,也很重要能須云之間就做出孰是核心問題的能力,大概就是所謂的經驗吧   

A:我是直覺至上的..不過直覺跟經驗有蠻多關聯的
W:我最近翻了一本書,他的說法挺有趣的,他說所謂的直覺並不是不合理性的判斷,而是將先前所有累積的資訊濃縮在這瞬間兩三秒鐘的判斷

A:我覺得對於那個"形"的基模越多, 相對的也越能找出適合的來套用, 直覺有用的情況也越多.
W:也就說潛意識在未察覺前已自動做了選擇的動作了?但是在問的過程之中, 結論就已經產生的情況倒也不罕見

A:喔...那如果把直覺往前一個步驟挪到意識到有關聯, 那就不叫直覺了?比如說如果我意識到這可能跟A,B,C三種模型有關聯,在去做選擇,那這種有選擇的過程就不叫直覺, 而是"理性"的選擇所以直覺在選擇方式上面其實可以用"直接跳到決策"來當作操作形定義...?咦?好像有漏掉什麼...
W:基本上,我所定義的直覺就是無關意識的決定,所謂意識就是能夠有合理的闡述決策形成的過程,而直覺就是無法有合理邏輯判定的決定,區別在於能不能清楚地說出,判斷的依據及決策的過程

A:有道理...  在於決策的程序...所以如果是時間上有先後呢?提出一個決策, 馬上就有相應的理由"流瀉"出來.就當作是直覺...因為結論在時間上先於推論出現
W:所以我們算成功地釐清一個觀念摟,但是我們離題了ㄝ,所以說你認同一個記者可以擁有主觀意識無訪,因為沒有所謂絕對的客觀,因此一個記者以報導的方式陳述自己所相信的事實, 這就是我們目前每天所接受的新聞摟

A:好像也有那種"Can you believe it?"的新聞,雖然主觀意識上不相信, 但還是會播報出來,或者說, 只有當新聞記者意識到這件事情, 才會去觀察和注意...然後經過消化, 盡力保留無法消化的, 或是原貌, 然後多少加上一些觀點
W:不過老實講,大多的新聞(特別是電視新聞)都需要主觀意識,不然難以下標題(所謂吸引人的標題),這是目前的特殊生態嗎??因為無法消化,所以保留原貌、客觀報導,那最好的記者是不是就是最無能的記者呢?(不消化任何東西   讓讀者自行判斷)

A:這其實是新聞學常討論的問題--究竟新聞報導應該採取哪一種做法..我覺得這就是市場區隔的所在,應該說, 是做市場區隔的其中一個"指標"(coordinate)(或者說dimension... )
W: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不是很愛戴這種客觀的記者,有說跟沒說一樣。所以我假設記者會揣摩所謂主流意識的判斷,做出類似的批判,因此再影響更多的群眾,產生出更強的主流意識,所以這樣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嗎?

A:我覺得, 都要有...陳述digested"事實"之後, 還要有各方的論述投入..  基本上新聞是媒體的一部份content, 因此記者因該如何處理新聞, 要放在這種架構下,我比較傾向去認為這是一個平行但互相影響的系統, 但是互動的結果就是現在這樣. 至於誰先開始的, 已經對瞭解這整個系統, 不那麼重要了.  因果論不是哪麼絕對的,比如說兩個彈簧連在一起震盪...到最後震盪的模式跟從誰開始震盪是沒什麼關係的...就這樣來來回回來來回回的..
W:但是懶惰的媒體並不會多花力氣去做平衡報導,而記者會做出最後的評判,而非開放式的結論

A:但是要找出最後震盪的模式, 卻不能忽略彼此之間的互動. 我要說的是, 雞生蛋生雞的問題paradox是在initial value是什麼...可是其實這個系統我們只能看見彼此之間是"互生"的,而看不見initial value的影響.,除非用一些特殊的手法, which is not discovered in the 蛋生雞issue...,不過這還是離題
W:所以重點是最後達到平衡的模式,這點我同意。也不完全算是,你使用了另一種方式去repeat or  redefine question

A:對了...我覺得談到社會責任的時候, 或者更精確依點, 需要群眾的時候,除了要知道主流在哪裡, 好做"金雞母"之外, 更需要看出未來的方向, 或者"應然"的方向,這種前導的驅動力可以是改變現況, 也可以是加強現況
W:所以你也認為記者是一種媚俗的職業,因為清流總是不得人愛 

A:也不是, 只是媚俗的塵度可以大可小...媚俗得大,就是只報大家可能想看的, (或者廉價的),媚俗得小, 來點主觀的, 深度的, 或麻辣的, 代表媒體立場的,看要選擇哪種"言論驅動力"
W:那麼,就你的定義來說,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現在的媒體很媚俗 

A:我不知道媚俗是什麼意思, 不過我覺得現在的媒體很俗,對我這種人來說, 可能報一點文藝消息, 國際新聞, 左派觀點, 或許也叫媚俗
W:我不認為現在的媒體有所謂的立場,所謂立場之於他們就是收視率 = money, 這是種惡性循環(之前的天下有稍稍提過)

A:或許可以用in the phase來形容吧! XD  (念力學唸得僵化了...)至於如何跳出現在的筐筐...除了勇氣之外, 更需要智慧, 技術...blabla
W:no no no 媚俗的"俗"意指的應該是群眾,而你的文藝消息, 國際新聞, 左派觀點並不很符合大眾路線 

A:我這種人也不少了...問題在於對媒體來說是不是足夠去養這一條線, 深度和資本投入多少..只是如果都從資本的角度來看, 又很難跳出那個框框..比較樂見的是網路興起之後, 越來越多嚐試: 電子報, blog...
W:你這種人不少,但是很不具有共同的代表性,意味很難養,成本自然低不下來,你們是永遠的小眾,因為你們很難甘於成為大眾,所謂的知識分子!相對地現在所謂的主流很簡單滿足,只要是煽情的、刺激的就好

A:要成為知識份子要有一定的內能才行
W:所以我說體制內改革,衝擊力會小得多,是困難度會大得很多,在不斷的衝突之下持續地維持平衡

A:這個觀點好,在學混沌理論的時候, 最令人感興趣的就是這種在一段平衡之後突然失序或躍遷的現象,混沌系統是initial value sensitive..  從哪裡開始結果差異很大,只是...哪裡又是體制內, 哪裡是體制外?當所有的制度都是"資本主義"的時候, 現在這種群眾訴求的媒體就是均態...但是只能這樣嗎?
W:我定義的體制會是'所謂的傳統' ,舊有的處理方式,所以體制內,會是以漸進地改良式的方式;體制外就是破壞性成長,所以順著你的話講去,體制內改革出現均衡穩定,所以只能藉助體制外改革,而目前最有可能出現破壞性成長就是以網路媒體、電子報、blog取代舊有媒體 (很多大頭都提出摟)

A:對了...至於對媒體來說,體制外變革也是需要時間的...起碼從限在胎始有自覺來說, 到培養出有能力帶動社會輿論的一群記者, 2~3年脫不了,沒有體制內的力量做不到,或者是要有足夠的市場縫隙(?), 有新投入者...
W:所以我說'舊有媒體的崩毀' ,網路媒體的崛起是可能發生的未來 ,如果廣告的數位家電成真的話, 電腦完全家電化使用的話

A:我覺得改變利益者會有效必須要牽涉到受利者的層面擴大才會有結構性的意義. 舉例來說, 紅色革命往往只是創造出另一種集權, 而自由民主制度雖然流為俗爛, 但起碼更多人有權利.,現在改變的是有更大群的人投入媒體工作, 特別是業餘的, 從內容產生, 平台..等等
W:重點還是在平台吧,電腦完全家電化

A:好像是個技術普及改變人類生活行為社會型態的故事
W:不是一直都是這樣嗎?自工業革命以來,網路革命的濫觴

A:自資本主義興起以及民主制度健全之後, 下一個稱得上社會變革的又是什麼?
W:我之前聽的說法,比較偏惟物史觀,是工業革命觸使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發展,而下一個則是基因科學的發展,人類改變的下一個里程碑,人類藉由基因科技的發展能夠完全掌握了解人體,所會產生出的社會變革,就像工業革命使機械代替人力,所以有工廠的產生,因而造就了資本主義、引發了民主制度,所以基因科學成熟所會引發的革命尚不可測, 因為一切都還在現在進行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oupy 的頭像
    groupy

    C'est Moi

    grou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